民主与法制周刊|杨华: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筑牢民族复兴的法治根基

时间:2022-08-15浏览:649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法治兴则民族兴,法治强则国家强。”法治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国家的强弱。纵观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现实,我们可以发现,其发达程度与法治化程度紧密相关。一般来说,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和社会进步有几个重要指标:公平、自由、民主、人权。没有法治,就没有公平正义,就失去自由和安定,就妄谈民主和人权,也不可能建成兴旺发达的国家和社会,民族复兴更将成为空谈。所以说,“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德国著名法学家耶林曾说过,罗马帝国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靠武力,第二次靠宗教,第三次靠法律。武力随着罗马帝国的灭亡而消亡,宗教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民众思想觉悟的提高而式微,唯有法治实现了最为持久的征服。

在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法治成为民族复兴大业的根本保障。《中共中央虎扑足球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用“十个明确”系统概括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其中,“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将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概括为“十一个坚持”,凝聚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当前,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法治国家的进程中,习近平法治思想成为法治中国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形成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第一,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法治文明成果。中华法治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夏朝以来延绵不绝,产生了经久不衰的成文法典和经典判例。由此形成的中华法系,与英美法系、大陆法系、伊斯兰法系和印度法系并称为世界“五大法系”,在东亚文明圈乃至世界均产生了很大影响力。梁启超曾言:“我之法系,其最足以自豪于世界也。”对于中华法系的辉煌成果和中华法治文明的宝贵财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注意研究我国古代法制传统和成败得失,挖掘和传承中华法律文化精华,汲取营养、择善而用。”

第二,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吸纳人类法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习近平法治思想以宽广的视野洞察人类文明的交流互鉴,强调法治的精髓和要旨对于各国法治建设均具有普遍意义,高度重视法治中国建设对人类法治文明有益成果的借鉴、吸收。当然,吸纳人类法治文明成果并非去当西方理论的“搬运工”,要在比较中借鉴、在批判中吸收,不能照搬照抄。

第三,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构建中国特色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强对我国法治的原创性概念、判断、范畴、理论的研究,加强中国特色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我们应当立足当代中国的国情、民情、社情,立足博大精深的中华法治文化,打造“中国特色”的法学学科、学术和话语体系。

第四,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实现法治中国愿景。中国法治建设虽遭遇过严重挫折,但总体是一路前行。改革开放以后,我们提出“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出台《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法治中国的愿景更加清晰。为实现这一愿景,我们急需加强重点领域立法、深化法治领域改革,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在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将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法治中国建设的力度空前。我们应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引下,深刻理解法治对民族复兴的重要价值、重大意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为民族复兴大业筑牢坚实法治根基。

(作者杨华系上海政法学院人工智能法学院院长、教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阅读原文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