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智能驾驶汽车、ChatGPT、DeepSeek、人形机器人等人工智能应用集中爆发,人工智能对于现行法律的挑战逐渐受到重视。2017年,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指出:“人工智能是影响面广的颠覆性技术,可能带来改变就业结构、冲击法律与社会伦理、侵犯个人隐私、挑战国际关系准则等问题。”随之而来的是更深层次的问题:在构建智能社会的同时,如何建立适应技术迭代的法治秩序?如何培养一批高素质人工智能法治人才?
面对这些问题,上海政法学院人工智能法学院院长杨华从零起步,建立人工智能与法学的交叉学科、成立人工智能法学实验室、打造人工智能法学复合型人才蓄水池……在探索“人工智能+法律”学术边界的同时,破除智能时代的法治盲区,为法治中国建设贡献上政力量。
破局空白从零起步筑就学科基石
在智能社会,“人工智能”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造福人类,也会带来风险与挑战。2016年,AlphaGo问世,火爆全球,引起了时任上海政法学院上海司法研究所所长的杨华虎扑足球法学面临人工智能挑战的思考。
2019年2月28日,这是杨华难以忘记的一天。那天,在曾任安徽省蚌埠市委副书记刘学尧的推动下,一场主题为“人工智能与法治”的学术研讨会在上海政法学院“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国际司法交流合作培训基地”举行。会上,杨华围绕“构建人工智能法”议题作交流发言。而时任上海市法学会党组书记、会长崔亚东在交流发言后提出的建议得到当时学校党委书记夏小和、院长刘晓红、副院长姚建龙等专家学者们的呼应:“能不能在我们上海院校中开设一个专注于人工智能领域的法学院?”就此,上海政法学院人工智能法学院的雏形初见端倪。
在此之后,各项建院工作紧锣密鼓地筹备起来。“我们人工智能法学院,不仅要懂法,更要懂什么是‘人工智能’。”杨华说,筹建之初,自己也是个技术盲。幸好,当时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给予他极大的支持,“崔亚东书记告诉我们,科大讯飞就是我们坚强后盾,有什么不懂的技术语言,大胆问,不要怕!”而除了有像科大讯飞、托旺数据、雨本生物、蔚来汽车、神州龙芯等科技企业的大力支持外,学院的筹建工作还得到了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上海市人民检察院、上海市司法局、上海市法学会等司法实务部门及多家律师事务所的支持,奠定了学院实践与发展的基础。
为了确保学院成立的合法合规、符合学术规范和发展需求等,经过三个月的反复深入研讨、打磨建院方案,邀请专家论证、公开征求意见建议等多项工作后,2019年5月14日,校党委正式宣布成立人工智能法学院,杨华担任学院院长。同年,人工智能法学院在全国招生。“当时还有个小插曲。”杨华回忆道,由于当时人工智能法学还是一块“处女地”,在教育部的招生目录里并没有这个专业分类。为此,他和招办主任张军商议探索以“AI法学”为招生专业方向,在全国范围内首招了40名本科生,自此开启了“人工智能法学”新征程。
探秘“虚拟海洋”,构建融合教学新领域
人工智能法学院应当教学生什么?这是校领导和杨华在筹建之初始终思考的问题。所幸的是,“人工智能法”对杨华来说,并非是知识盲区,“在不断的研究中,我发现,其实人工智能法和我一直研究的海洋法有相通之处。”作为长期关注无人艇、无人船赋能海洋安全与涉海维权的教学研究者,杨华发现,二者早有交叉与融合,人工智能法就像是一片在虚实结合空间里的“海洋”。
在学院成立并招录第一批本科生后,杨华按照学校部署,将理论与实践在实际的教学中深度融合,积极聚焦人工智能法学领域的现实应用场景需要,如人脸识别、数据治理、算法规制、智慧医疗、自动驾驶等。“只需要几十、上百元,就可以让逝去的亲友复活,AI‘复活’的法律边界在哪里?”“当自动驾驶的汽车撞上了正在行走的行人,这一责任应当归属于谁”“小区门禁的人脸识别,是否侵害住户的个人隐私?”……这些热点问题逐一在人工智能法学融合课中得到师生们火热的讨论。
“我们人工智能法学除了开设法学核心课程外,还开设了人工智能法学概论、数据法学、人工智能法治应用、人工智能辅助办案等融合课程,希望能够培养学生运用法学和人工智能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其能够在未来工作中更好地应对人工智能时代的法律挑战。”学院设立的人工智能课程,包括人工智能原理、Python语言程序设计等,涵盖了“人工智能+法学”领域各个方面。同时,《人工智能法学概论》《人工智能法治应用》《人工智能辅助办案》《数据法学》等系列教材相继出版,糅合了“人工智能+法学”的学科体系,帮助学生获得法学专业之外的“技能包”。
除了日常课程之外,对“人工智能与法学如何碰撞”的研究更成为许多师生日常的“科研工作”。“人工智能技术在法律工作中的实际应用、融合技术与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这些也成为大家日常讨论的内容。师生们通过不同思想的碰撞,最终得出精彩纷呈的答案,这或许就是人工智能法学的魅力。”在杨华看来,在人工智能法学这个新生事物面前,人人都是“新手菜鸟”,教学相长之下方能迸发出新的火花。
砺剑育才,锻造“文理兼备”复合人才
杨华坦言,要培养“文理兼备、一专多能”的应用型、复合型人工智能法治人才,这是学校党委的重托,尤其是校党委书记葛卫华、副校长罗立刚等人的殷切期待。但同时,也给学院教师和学生都带来了极大压力。为此,“学术鹰隼计划”“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计划”等一系列培养计划应运而生,为师生的双向互动、各方面能力提升及未来职业发展提供多重保障。
在人才引进方面,学院重点关注具有跨学科背景、丰富实践经验和卓越研究能力的人才。同时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通过联合培养、学术交流等方式,拓宽人才引进渠道。2024年,由杨华担任负责人的“上海推进人工智能地方立法研究”课题,在经历一系列成果转化后,荣获第十四届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奖一等奖。“人工智能法学新文科建设实践”也入选了上海市市级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
对学院学生而言,法学与人工智能两手抓是基本功。近年来,学院有多名学生在“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省赛阶段获奖,并入围全国总决赛,获得全国一等奖。而在2024年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中,学院共有30名学生参加,通过率达46.67%。2025年,学院共有12人达到考研国家线,一半以上在全国范围内申请调剂的学生均全部录取,说明了其他高校对人工智能法学这一专业人才的期待。
面对未来日新月异的人工智能技术迭代、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杨华将带领团队以实际问题为重点,加强与科技企业合作,打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实验室,服务人工智能法治实践教学。“人工智能的脚步无法逆转,而我们法学教育的脚步,也将始终跟随,牢牢把握未来的时代脉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