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8日下午,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开展了2024年教师专业发展工程产学研践习和国内访问学者计划教师专题报告会。辛慧丽、张光紫、李先悦三位教师结合研修成果与实践思考,依次分享了深度见解与创新经验,为学院学科建设与教学改革注入新动能。
辛慧丽老师以“产学研协同赋能”为核心,系统阐释了实践资源向教学科研优势转化的创新路径。她从课程重构、平台共建、生态优化三个层面展开论述:通过“问题导向-项目驱动”式课程内容创新,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场景的深度融合;依托校企合作平台建设,构建“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助力学生科研能力与职业素养的协同提升;以学科交叉为抓手,推动产学研成果向教学案例库、学术资源库的转化,形成“教学反哺科研、科研支撑学科、学科引领发展”的闭环生态。其分享为学院破解“产教脱节”难题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彰显了协同创新对学校整体发展的战略价值。
张光紫老师秉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科研理念,结合千村调查与淮河治理史料研究,作了《毛泽东“人定胜天”思想研究》的专题报告。他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分析框架,从思想溯源、内涵解构、当代价值三方面展开论证:通过史料互证揭示该思想对传统“天命观”“宿命论”的批判性超越;阐明其以党的领导为核心、以社会主义制度为保障的实践逻辑;结合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需求,论证其对激发主体能动性、完善灾害治理体系的启示意义。报告通过田野调研与理论研究的深度结合,展现了实践经历对学术创新的反哺作用,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研究提供了鲜活范本。
李先悦老师以其在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访学成果为基石,作了题为《斯图亚特·霍尔意识形态理论的生成路径及其当代启示》的专题报告。她系统梳理了霍尔意识形态理论从文化马克思主义到后结构主义的学术演进脉络,结合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的意识形态建设需求,深入剖析了该理论对当代中国话语体系构建的启示价值。报告既展现了跨校访学的学术积淀,又通过理论对话与实践关照的双重维度,为马院教师开拓了学术视野,激发了跨学科研究的思维碰撞,营造了“以研促教、以教带研”的良性互动氛围。
三位教师的报告既有理论高度又具实践温度,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提供了新思路,也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学改革贡献了智慧。整场报告会学术氛围浓厚,参会教师纷纷表示受益匪浅。未来,学院将继续为促进教师交流学习搭建平台,助力教学科研能力提升,推进学院内涵式发展。
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图、文|任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