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雅罗斯拉夫尔国立师范大学在中国驻俄罗斯联邦大使馆的支持下,与中国西南大学合作,于11月11-12日在雅罗斯拉夫尔市举办第八届“汉语教师培养:俄中高校交流合作的经验与前景”国际会议。此次会议为线上线下结合形式。语言文化学院(国际交流学院)华莉教授、翁晓玲副教授、任珊珊和汤如阳共4位老师应邀参加线上会议并发言。
华莉教授以《信息分解——人工智能时代翻译过程教学的核心》为题作了大会发言,认为当下的翻译教学应该更加注重如何得到正确翻译的过程和思路,把AI变成提升翻译效率的一个学习工具,信息分解是翻译过程教学的核心思路。华莉老师以中俄语言为例,分别讲解如何进行翻译过程教学。

翁晓玲副教授以《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视域下俄中高校汉语教师培养合作模式研究》为题作了大会发言。从俄中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出发,基于上海政法学院语言文化学院(国际交流学院)现有资源与学科专业建设基础,探讨俄中高校全面战略协作伙伴模式架构与发展前景。

任珊珊博士作了题为《区域国别学视角下对俄汉语教师的知识结构重构研究》的大会汇报,基于区域国别学的跨学科理念,批判性反思了汉语教师当前知识结构的单一化困境,并致力于构建一个更为全面的新型模型。她提出,卓越的对俄汉语教师应是“语言家、文化通、区域通”的三位一体。

汤如阳老师作了题为《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国际中文教学:创新与挑战》的大会汇报。指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赋能为国际中文教学打开了新局面,也带来了新挑战。通过AI赋能实现“师-生-机”三元协同,生成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模式,情境化教学,使课堂更适配、更高效,但也面临着AI幻觉、对学生创造力的削弱、AI情感计算不足等问题。

此次会议以国际化的视角探讨汉语教师培养、汉语教学发展、俄中高校合作等议题,来自上海政法学院语言文化学院(国际交流学院)、西南大学、雅罗斯拉夫尔国立师范大学,以及俄罗斯其他高校的近百名专家学者分享、交流,大会获得圆满成功。
源|语言文化学院(国际交流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