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是故人来 ——访日行记
发布日期: 2017-03-19 浏览次数: 1265
随着脚步缓缓走进安检口,我脑海中倏地闪现出芝久美老师关切的笑容,内心隐约抽动了一下,我这才意识到这8天访日交流行程已经结束。此次中日友好访日之行恰值中日邦交恢复45周年,从上个世纪五六年持续敌对关系,到1972年实现关系正常化。而如今在中日友协、日中友好会馆等单位共同努力下中日大学生频繁往来交流,可谓“百闻不如一见”,同时我们也见证着“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的大国友谊。
一、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日本,与我国源远流长,绵延2千多年的交往。此次游历参观期间,我深深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底蕴,似诗中所写故人般的亲切。
京都,这座千年不变建筑和文化风格的古都,恰恰把中国盛唐时代的文化几乎原封不动地移植、保留和固定下来。
金阁寺,又名鹿苑寺。金阁寺的三楼为中国(唐朝)风格的"究竟顶"(属禅宗佛殿建筑)。寺顶有宝塔状的结构,顶端有只象征吉祥的金凤凰装饰。 在金箔的装饰下,看似几分奢华,却透露着几分内敛,丝毫没有一丝孤傲。正如平日里我们在日本遇到的无论是司机大叔、酒店服务员或者名企领导见面都会点头鞠躬,不单是出于礼节,还蕴含自内心的尊重。
在这个美丽的禅寺里,佛法的庄严当然是有的,但更多的是,给人提供了一种心旷神怡的和谐氛围。我们不难从中看出日本人对美的追求,看出日本人内心的剪影。
另外,日本的能乐传承至今,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被称之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艺术。但据说能乐是公元8世纪左右由中国传入日本的,因此能乐的许多剧目是以中国为背景展开的。当我们看到能剧的服饰、表演方式情不自禁得惊叹,也许是因为骨子里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吧。
公元650年,京都由于严重饥荒导致了10万民众死去86000人。由此产生了在世的人想听听去世的人想法,故创作出能剧。能剧的面具,表现着一个个独一无二的灵魂。演员在细腻的一招一式中吆喝着拖腔,诠释着人世间的喜怒哀乐和悲欢离合。其独特之处在于兼有“悲哀与微笑两种截然相反的表情”,有的能面看似微笑,眼角却如泣如诉;有的能面看似悲伤,唇边却漾出一丝平和的笑意。基于日本原始精神的能剧,正如昆曲于我国,从学术与美学的角度看,能剧和昆曲从根本上讲都是象征舞台的艺术,重要性皆在于稀有的美学氛围里面的仪式和暗示,最能代表两国戏曲美学品位。
无论在京都的二条重或是东京的国会议事堂,我发现室内壁画都展现着“凤凰”“梧桐”的身影。
《诗》曰:“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也不知道是怎样一个祖先看见了凤凰,又看见了梧桐,吟哦出这么一句,在中国文人心里,凤凰与梧桐就这样生生息息长在一起,同为华丽,同为高贵,同为品性。未料想,日本人也深爱“凤凰非无梧桐不栖”的传说。
当然,刻画“凤凰”的名邸,是达官贵族重要会见的地方。兴许日本人自诩为“梧桐树”,幻想着金凤凰聚集于此,憧憬未来。如今的中国地方官员们也不吝用“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寄托对于政绩的希冀。时间兜兜转转,古今来往,对于美好的事物,中日两国总体现着恰如其分的共通点。
无论历史的横向抑或是纵向发展,从古至今,中日两国文化互相渗透、融合,从1000多年前,日本最早的来华留学生——遣唐使,将先进的中华文明传递至日本;将唐代音乐融汇进日本本土音乐实现国际化移植;将文言文流入日本逐渐形成广泛传播的万叶假名。
二、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在金阁寺我求了一道“御守”,回家才发现原来拿的是“意志不动守”。也许冥冥中希望我匪石匪席,勿忘初心,坚持不懈。
幸运的是我们当天抵达日本后就驱车参观了著名的松下公司。松下仅仅是日本2.5万家百年企业中的一家,而我国的百年企业屈指可数。我想这与日本匠人精神的态度有关。所谓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正是本着一颗精益求精的意志,在材料、化工、精密机械、精密测量仪表仪器等行业,日本中小企业显出强大的制造能力,这些企业的员工大多只有几人到几十人,但却各自拥有身怀绝技的技术工匠,善于以无法模拟的精密技术与独特手工技术,把各类产品做精、做细、做专和做深。
这让我不禁唏嘘:中国今年1月份才有企业声称制造出圆珠笔笔头,未来两年内有望代替进口。为何现今才制造出圆珠笔笔头?其实,不是没有能力,而是商家们不愿意把大量资金投入带来利润较小的制笔行业。而且,相对于钢铁产业,制笔是个体量很小的行业。一家钢铁厂一天的产量,可能就够制笔行业消化一年。对钢厂而言,这点利润微不足道的,它没有动力去搞研发生产,制笔企业也没有足够力量,因而依赖进口。
其实我国古代早有工匠精神,江西的陶瓷,江南的丝绸,但这种精神一来不延续,二来,在古代重农抑商的思想下,也被人看不起,因此,中国人对于“好好造东西”的热情,自古以来就是冷漠的。我们丢了的东西,确实该找回来了。古代向我们学习诸多技术的日本已经超越我们许多,如今的我们面对这位故友更应该昂首挺胸、欣然接受不足,吸收日本国的长处,取其精华。
日本匠人精神,不忘初心,对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和极致,不惜花费时间精力,孜孜不倦,反复改进产品,把99%提高到99.99%,其利虽微,却长久造福于世。形成每到一处看到的皆是包装精美的手信、人性化的卫生间、态度谦和的日本市民,这一切令大家深深思考:所谓发达国家,不只是工业的先进,更是对于任何事物包含的一颗敬畏之心,认真做事,不容轻视。
日本,对于这个故友,我们有敬佩和需要学习的地方,也期待着哪一天我国工业也能承载着精工的盛名享誉海外。
三、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满春阁
此次行程未能欣赏到“花如樱美,人若武士威”富含日本情怀的春樱,稍许遗憾。但可喜的是路边绽放的梅花、梨花、茶花,竞相开放,一片春色满园!习近平总书记用“百般红紫斗芳菲”来形容中美关系,而我认为中日之间何尝不也是“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满春阁”的大国关系。
中日两国联系紧密、利益交融。在访日行程讲座上,外务省中原邦之先生演讲中提到:对日本,中国是最大的贸易对象国;对中国,日本是仅此次美国的贸易对象国。同时2015年赴日人数为500万,而2016年截至9月,赴日旅游人数已达到628万人,每年都逐年递增。民间交流日益扩大,印证着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中日关系2000多年来,即使在困难时期,民间友好交流也未曾中断过。两国民众的双方向交流和往来,有助于加深互相理解。
首先,艺术传承对于两国亟待解决。能剧之于日本,相当于昆曲之于中国。同样也在当下遭遇年轻人逐渐失去兴趣的威胁。虽然不论是日本能剧还是中国昆曲,均保有古老的魅力存在于当下,但在全新的媒介、娱乐形式冲击之下,这两种艺术生命行走日益艰难,恐怕是无法避免的。我想若两国加大各种戏曲交流,让各自的文化走出国门,将本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完美地呈现在国际舞台上,加上渴望传统回归的社会诉求下,这种呈现绝对会引人注目。
其次,环境保护成为两国对话的重要课题。回程前我们参观了日本中央防波提填埋处理场,详细的垃圾分类知识,先进的环保制度(即通过民众共同意愿构建“东京23区清扫一部事物组合"并委托东京都进行填埋处理)。作为垃圾焚烧技术的先行者,日本也走过了一条曲折的弯路,但最终还是立足于“以人为本”,保障生命的安全。日本的经验和教训值得面临同样问题的中国城市所学习和借鉴。
最后,“百花齐放、百花争艳”的景象无论在过去还是未来,两国的友谊之花仍会继续在历史舞台上摇曳身姿、遥相辉映。昔时有日本学习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先进的思想文化,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后来,经过明治维新迅速发展为东亚第一强国后,中国也开始学习日本近代的科学技术和民主进步思想。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开展的革命活动,曾得到许多日本友人的支持与帮助。周恩来、鲁迅、郭沫若先生等先后在日本学习和生活,也同日本人民结下了深厚情谊。
第一次访日于我: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我期待着下次中日交流让更多的中国青年学子们感受邻国的乡土人情、经济文化。希望一切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日友好交流大会上所倡导的那样,“中日友好的根基在民间,中日关系前途掌握在两国人民手里”,在交流中传递理性的声音。(2016级宪法学与行政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周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