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疫情防控走入常态化阶段。在这段时间内,境外疫情输入的风险和社区疫情防控的压力仍然较大,社会治理将不断面临新课题的挑战。因此,必须清醒看到国内外疫情防控与经济形势的复杂性和严峻性,因变而动、以动谋胜、科学应变。
克服社会治理工作与社会经济运行相对疏离的陈旧模式
眼下,各地正在有序推进复工复产复市。加快建立同疫情防控相适应的经济社会运行秩序,给社会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陕西考察时强调,要全面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扎实做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工作,全面落实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任务,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
围绕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要把防风险、打基础、惠民生、利长远的改革有机统一起来。对面临的困难必须有清醒的认识,说实话、鼓实劲、出实招、办实事,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维护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社会治理应当契合经济发展的大势,助推解决社会生活难题的解决。一是社会治理必须更加关注就业,当好企业与待就业人群两个方面的共同朋友,起到桥梁纽带作用;二是加强困难人员兜底保障,构筑“保基本”的社会安全网,帮助解决群众就业、医疗、社保等方面出现的困难:三是关注学生长时间未复学以及复学初期出现的心理适应难题,加强心理疏导和心理干预;四是强化对困难人群多方位帮扶和心理支持,注意防范极端行为的出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应当克服社会治理工作与社会经济运行相对疏离的陈旧模式,识大局、明大势、挑重担,以更开阔视野和思路,加快建立与疫情防控、保障经济运行秩序“两手抓”相适应的社会治理格局。例如,“第四代消费”主张价格适中、功能够用、排斥过度包装等炫耀性消费,追求在价格上“降级”,品质上“升级”,正符合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公众心态,实际上就是一种商机。疫情防控常态化会导致消费人群进一步细分,如果能够按照“价格适中、功能够用”的思路引导消费,可望激发更多的消费热点。在疫情防控中创造的“无接触工作”已经取得良好效果,下一步要因势利导,扎实推进“无接触服务” “无接触消费”等新形式,鼓励线上线下融合等新消费模式的发展,完善“互联网+”消费生态体系。
建立适应常态化防控的平战结合机制
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社会治理发挥了积极作用,防控措施的落实中也很好地应用和扩展了社会治理的经验,但也存在薄弱环节。比如,俗称的“三驾马车”未形成合力,居委会干部与社区工作者的压力过大,物业公司得过且过,业主委员会难觅踪影。社区在职党员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数量还不够多,有的党建服务中心“关门”,区域性的党建联建也有“暂停”现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一流治理的重点就在于城市治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各方面的力量能够结成一体协同运转。居委会、物业公司、业主委员会三者关系的理顺还需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社区的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之后,批评的声音和不同意见的议论可能增多,需要进一步广开言路、认真倾听、坦诚交流,探索基层民主协商的议事规则。
社会治理的力量来自方方面面,不能由不同的部门建立本系统的平台或者活动中心,像“农家土灶”那样各自运行。为此,要进一步摸清辖区在职党员、离退休党员的底数,明确党建引领在社会治理中的责任,赋予党建服务中心统一动员和组织辖区党员参与社会治理的职责。党员参与社会治理的具体形式应当各尽所能、量力而行,既可以是参与志愿者活动,也可以是出谋划策。但是,党建资源一定要在社会治理中亮身份、起作用、做表率。
下一步,要完善以突发事件应对为背景的社会治理体系为抓手,把党建服务、综治网格、社会治理、卫生服务整合为合力协同运行的统一平台,建立适应常态化防控的平战结合机制,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具体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平时起到服务、指引、指导作用,做到防患于未然,对可能发生但尚未发生的各类突发事件进行预防和准备;二是在各类突发事件出现苗头时进行有效的预警,一旦突发事件出现,立即组织力量有效应对。
(作者为上海政法学院教授、上海市社会建设研究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