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的上海人家待客多是小盘小碟,可以说在历史上上海就有节俭持家的传统。”上海政法学院教授、上海社会建设研究会副会长汤啸天说。作为曾旅居他乡很久的“老上海人”,汤啸天对“大盘”和“小份”印象深刻,“且不论好客之道,有些时候小份确实足矣。”
8月16日,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下发《虎扑足球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深入开展“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培养节约习惯”专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得到相关企业与行业颇具声势的响应。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既有国家的战略意义也具有公民道德养成的现实意义。作为一个文明的公民,应当是厉行节约的。所以应把厉行节约作为国家建设和个人道德修养养成的一个重要抓手来推动。” 汤啸天对文汇记者表示。
那么作为公民,应如何理解倡导,以形成心理上的“硬约束”,做到于餐饮消费时,时时刻刻体现出对坚持节约、反对浪费的善意举动?
“个体需从健康、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样的维度来认识倡导的意义。”上海政法学院城市治理研究院教授章友德对记者指出,对于用“可持续发展”理解倡导的诠释是,人们不能不关心过度生产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压力。
作为亟需蔚然的道德风尚,“厉行节约”在经济发展至当下更是一种主动的、积极的,伦理行为,是对公民心理上的一种“硬”约束。
对于如何平衡“好客之道”在这种规范中的存在感,章友德忆起若干年前与国际友人吃饭的情形,“当时我所在的学校宴请法国的合作对象,叫了一桌菜,结果人家吃得很少。结束后我们就想走了,人家就对我们讲,你们怎么这样呢?”
这件事对他颇有触动,“有时候中国人的礼仪待人,似乎还是崇尚点得多一点,但实际能够消费的其实并没有那么多。所以如今我们要提醒自己,这是一种社会公德,不要看成仅仅是个人行为,而是一种可能产生社会效应,形成社会示范的行为。”
社会示范与城市定位息息相关。
“城市是文明的辐射,何况作为一个超级大城市。如果上海能够率先形成勤俭节约的风尚,对全社会的示范效应是不言自明的。另一方面世界需要通过这个卓越的城市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消费不是一种炫耀性的消费,而是量入为出,有利于健康、具备更好消费观的一种消费。我想上海有能力表现出这种新型的、理性的消费自觉。”章友德指出。
或许对于上海人民而言,“刚刚好”的海派节约精神或早已内化成为城市品格的一部分。
汤啸天记忆中的“老上海小盘小碟的持家之道”在《通知》中有了新的注解。
《通知》列出细则,“推动餐饮企业通过在菜单上标明食材份量,在套餐上注明建议消费人数,提供‘半份菜’‘小份菜’点餐服务等,有效引导顾客适度合理点餐。”
汤啸天认为,餐饮场所卖“小份菜”、“半份菜”,这也是城市精细化管理的一个体现,“比如在食堂及其他餐饮场所进行‘厉行节约’之类的宣传,也可建立监督、举报机制。更为重要的是形成示范效应,比如各个机关食堂可以做一个统计量,统计餐桌剩余物,比如这个月机关食堂餐桌剩余物是两桶,下个月是不是还是这个量,这样也能更直观地告知每个人都要厉行节约。”
道德风尚蔚然往往是道德自律和规范并行的结果,习惯的形成需要假以时日,而规范的意义便在于“长此以往”。
“通过行为规范的指导促使公民形成一种勤俭节约的生活方式,我认为至关重要。”汤啸天表示。
《通知》在“立足抓长抓常,健全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培养节约习惯长效机制”中指出,“在提炼、固化本市健康餐饮的经验做法基础上,适时出台反对餐饮浪费的工作意见,形成规范性文件,推动上升为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对于将制止餐饮浪费纳入社会规范,汤啸天认为,“生活方式的养成需要坚持,而纳入社会规范是一种坚持做下去的方式。”
章友德也表示认同,通过这种方式,长此以往把勤俭节约变成生活习惯后,就不需要更多外在的规范强调,这就形成了一种主动选择的行为。
原题:专访 | 用节俭营造上海餐桌美学:道德自律和规范并重